今天的中国电影艺术是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亮点?作为体现国家软实力的艺术类型之一,未来的中国电影有什么值得期待的?我们邀请了上海影评人协会主任崔毅,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共同探讨这一话题。
记者: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门票都被抢了。这是否意味着文学电影的市场已经开始改善?
崔毅:艺术类电影的票房还是比较差的。电影本身就是西方舶来品。对于西方观众来说,它是生活的一部分,是文化系统的一部分。他们期待与电影一起思考和阅读。对我们来说,电影可能只是一种娱乐方式,是一种感官上的愉悦和锦上添花。由于定位的不同,我国公众对艺术片的重视程度还不够。
但是,我很高兴从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看到,电影已经成为许多上海人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。每个人都渴望在黑暗的空间中体验情感的共鸣。这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,也是市民文化多样性的体现。
疫情防控正常后,许多影视工作者开始南迁。今年上半年开工的船员大多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——上海、浙江、无锡等地。这给上海带来了新的机遇。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中国电影的复兴吹响了号角。
梁永安:20世纪80年代,大量的文学作品涌入了电影。当市场不快时,人们的心理时间可能比较充裕。人们关心大问题。不像今天,快节奏和紧张的生活让观众希望他们能在5分钟内看完一部电影。
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于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90年代。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资本,已经成为一种商品。在那个时候,人们把电视看成是一部小电影,不想去电影院看。直到第五代导演的商业电影,中国电影市场才开始增长。在大资本的背景下,电影更关注票房,视觉更强,一般更喜欢绚丽的色彩。